清晨,在成都市中心的人民公园内,老人们悠闲地在茶馆摆着龙门阵,孩子们嬉笑着追逐打闹。在公园东大门外,“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又称“无名英雄像”)静静矗立着。这位川军将士身背大刀,手握步枪,脚穿草鞋,目光如炬,正昂首阔步向前冲锋。
众多市民前来祭奠、缅怀
勿忘伟大抗战精神,共铸民族复兴荣光。此刻,这座铁血丰碑正化作精神的火种,在巴蜀大地上悄然传递。
1944年,由寓居四川的雕塑家刘开渠创作出的这座“无名英雄像”,便是万千川军儿郎出川抗日的缩影。300多万川军出征,64万余人壮烈牺牲,参战人数与伤亡均为全国之冠。当年,正是这些曾握过大刀、脚踏草鞋的川军,在民族危亡之际筑起了坚不可摧的血肉长城。
去国怀乡,魂归故里。如今,那些抗战中的川军英雄事迹,都被记录在了博物馆中。
午后,建川博物馆内的川军抗战馆静默如碑,安静得只剩雨声。馆内一角,川军王建堂伫立队首,接过了其父亲王者成用白布书写的“死”字旗。“我不愿你在我近前尽孝,只愿你在民族分上尽忠……”“死”字旗右侧的文字苍劲有力。这承载誓言的布帛,浓缩着川人“宁碎头颅,不丢寸土”的血性。
展开剩余70%建川博物馆父亲赐儿死字旗情景复原图
出川后,王建堂背负着“死”字旗转战在抗日沙场上,他四次负伤,屡立战功,曾两次获得甲级勋章。1938年,王建堂曾收到父亲的一封信,父亲在信中无比欣慰地告诉儿子:四川军管区给家里送来一道光荣匾,匾上题字“父义子忠”。 同一时空下,另一封寄自宁夏固源县的家信,也辗转送到了四川省宣汉县芭蕉乡蒿坝村一个叫茶园的农家小院。收信人是住在这个院子里的村民——龙有礼。
龙光贞家书
书信是龙有礼的二儿子龙光贞寄来的。他在家书中告诉亲人,自己加入了八路军,驻防宁夏固源。龙光贞在家书中告诉亲人,自己即将开赴抗日前线。尽管思家心切,但龙光贞却在家书中斩钉截铁地说:“把日寇赶出中国才能回家伺夆(侍奉)大人,才报养育之恩。”而就在家书寄出五天后,龙光贞便血洒太行山。
八十多年过去了,当年拼杀在抗日战场上的龙光贞只剩下随家书一起寄回的一张模糊的面孔,历史从未忘记他们这些“慷慨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抗战英雄。
爱国从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凝结在血脉中的精神密码,是党领导全民族抗战力量源泉的生动诠释。
抗战期间,“死”字旗在炮火中遗失。1987年,王建堂凭记忆复制了一面“死”字旗,存放在北川县文化馆。王建堂逝世后,“死”字旗的故事由他的侄子王烈勋传承、讲述。
王烈勋在学校给青少年讲述“死字旗”的故事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一年,王烈勋走进十几所学校,向青少年讲述“死”字旗的故事。“我家的故事,只是千千万万个传承抗战精神的家庭故事之一。我们一代接一代地讲述‘死’字旗的故事,让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永不褪色。”王烈勋表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是他这一代人的责任。
一座无名丰碑、一面“死”字旗、一封家书,历史的回响从未远去。它们不仅是记忆,更是信仰的传递。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而今,伟大抗战精神指引着巴蜀儿女同心同德、砥砺前行,为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团结奋斗,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昂扬奋进。
编辑:陈蕊妮 校对:李晓龙 审核:涂伟
【声明】消费质量网未标有“来源:本站”的稿件均为转载稿件,是出于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致电028-86966184,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发布于:四川省永华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